同濟大學歷史悠久、聲譽卓著,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教育部直屬并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
目前,同濟大學設有29個專業學院,9家附屬醫院,6所附屬中小學。有四平路、嘉定、滬西和滬北等4個主要校區,占地面積2.55平方公里,校舍總建筑面積183余萬平方米,圖書館總藏書量451萬余冊。
學?,F有全日制本科生18510人,碩士研究生11038人,博士研究生6514人。另有國際學生2225人。
學校學科設置涵蓋工學、理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文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等10個門類?,F有本科招生專業82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6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33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博士后流動站30個。
擁有專任教師2785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1074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4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7人(含雙聘),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及美國、德國、瑞典等國科學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1人次。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38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73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8人,“青年長江”“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四類優秀青年人才206人。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9個,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12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第一條 為保證同濟大學本科招生工作順利進行,切實維護考生和學校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教育部關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學〔2021〕1號)及招生考試工作其他相關文件,結合同濟大學實際情況,制定本章程。
第二條 同濟大學是國家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2017年列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學校地處上海市,本科教學主要在四平路校區(四平路1239號)、嘉定校區(曹安公路4800號)和滬西校區(真南路500號)等校區開展。
第三條 對取得同濟大學學籍,在規定年限內達到所在專業畢業要求的本科生頒發同濟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對符合同濟大學學位授予有關規定者頒發相應學位證書。
第四條 同濟大學本科招生工作全面貫徹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堅持公平、公正、公開、擇優的原則。
第五條 同濟大學本科招生工作接受學校監察部門、考生、家長、媒體以及社會各界的監督。
第六條 同濟大學設立招生領導小組,負責貫徹落實教育部有關招生工作政策,執行學校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有關招生工作的決議,領導招生工作的實施,審議、決策本科招生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第七條 同濟大學設立招生工作監督小組,負責學校招生工作實施過程中的紀律監督工作。
第八條 同濟大學招生辦公室是學校組織和實施招生工作的常設機構,負責學校本科招生的日常工作。
第九條 同濟大學招生辦公室根據工作需要組建分?。ㄗ灾螀^、直轄市)招生工作組,在招生辦公室領導下開展招生宣傳、咨詢和其他有關工作。
第十條 同濟大學面向全國招生,為促進區域、城鄉間考生入學機會公平,學校統籌考慮各地考生數量、生源質量及各專業就業情況等因素,在上年度招生計劃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安排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
第十一條 同濟大學年度招生計劃及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以教育部及各省級招生機構公布的為準。
第十二條 同濟大學未做分省編制的計劃用于強基計劃、保送生、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運動訓練、內地西藏班、內地新疆高中班、少數民族預科班等招生。
第十三條 同濟大學預留計劃總數不超過招生計劃總數的1%,用于調節各地統考上線生源的不平衡及解決同分考生的錄取問題。
第十四條 同濟大學根據在各?。ㄗ灾螀^、直轄市)的招生計劃和生源情況確定調檔比例和調檔分數線。根據教育部規定,按照順序志愿投檔的批次,調檔比例原則上控制在120%以內。按照平行志愿投檔的批次,調檔比例原則上控制在105%以內。(注:同濟大學在內蒙古自治區實行“分數清”錄取規則。)
第十五條 同濟大學認可各?。ㄗ灾螀^、直轄市)教育主管部門按照教育部相關規定給予考生的全國性加分政策。所有高考加分項目及分值不適用于不安排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的招生項目。
第十六條 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身體健康狀況不受專業限制、高考投檔成績達到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符合同濟大學投檔要求的情況下,學校按照考生投檔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排序并依據考生志愿和招生計劃進行專業錄取,各專業志愿之間不設級差。
第十七條 對于投檔考生,在投檔成績相同的情況下,理科依次以數學、語文、外語成績高低為錄取順序,文科依次以語文、數學、外語成績高低為錄取順序。高考綜合改革省份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和海南省依次以數學、語文、外語成績高低為錄取順序。高考綜合改革省份河北省、遼寧省、江蘇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和重慶市首選科目要求為“僅物理”的依次以數學、語文、外語成績高低為錄取順序,首選科目要求為“物理或歷史均可”或“僅歷史”的以語文、數學、外語成績高低為錄取順序。
第十八條 所有考生的全部專業志愿錄取結束后,對未滿足專業志愿且服從專業調劑的考生在相應的科類或專業組內進行調劑錄取專業;對所有專業志愿都無法滿足且不服從專業調劑的考生作退檔處理。
第十九條 經同濟大學認定且陽光平臺公示合格的各類資格考生,其錄取標準以我校公布的政策為準。
第二十條 按順序志愿投檔的批次,在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的情況下,同濟大學可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依投檔成績擇優錄??;若符合條件的非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仍不足,將征集志愿。按平行志愿投檔的批次,未完成的計劃也將征集志愿。高校專項計劃不進行征集志愿。在征集志愿仍不足的情況下,則將剩余計劃調劑至其他生源質量較好的省份以完成招生計劃。
第二十一條 錄取過程中,同濟大學所有招生專業無往屆生、應屆生及男生、女生限制。
第二十二條 同濟大學保送生、強基計劃、綜合評價、國家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運動訓練、藝術類等特殊類型招生項目,以及內地西藏班、內地新疆高中班、少數民族預科班和港澳臺僑的招生錄取工作,按照教育部和國家相關部門規定以及學校制訂的具體招生辦法執行。
第二十三條 馬克思主義理論、護理學和康復物理治療專業的考生入學后原則上不實行校內轉專業政策。
第二十四條 由于各省選考科目不同,招生階段,智能交通與車輛類名稱分別設置為工科試驗班(智能交通與車輛類)或技術科學試驗班(智能交通與車輛類)。這兩個大類包含的專業,對應的考生錄取政策、學費等均一致。入校后學生培養方案和培養過程均一致,一年級統一進入濟美學堂工科試驗班(智能交通與車輛類)學習,統一進行主修專業確認。
第二十五條 同濟大學執行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及有關補充規定。
第二十六條 新生入校后,按照國家和學校有關規定進行入學資格復查。對復查不合格的學生依據招生工作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第二十七條 同濟大學按照教育部有關規定及上海市物價局核定標準收取學費和住宿費,采用按學分收取學費的收費政策:普通本科專業每年預收5000元,其中建筑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專業二年級起每年預收6000元;軟件工程專業二年級預收6500元,三、四年級每年預收16000元。藝術類專業每年預收10000元;機械類(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每年預收15000元。住宿費根據住宿條件標準不同,一般為每學年600-1200元。
第二十八條 我校德語專業只招收全國統一高考科目中外語語種為英語、德語語種的考生,英語專業只招收英語語種的考生,其他專業對高考外語語種均不限制。除中外合作辦學的相關專業外,學校教學培養使用的外語語種一般為英語或德語。
第二十九條 同濟大學為家庭經濟困難新生開設“綠色通道”,通過“獎、助、貸、補、勤、免、償”七大資助體系和“保障型資助、發展型資助、成長型資助”多維資助育人模式,保障學生安心在校學習生活,促進包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內的全體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第三十條 同濟大學不委托任何中介機構或個人進行招生錄取工作,不收取國家規定外的任何費用。對以同濟大學名義進行非法招生宣傳等活動的中介機構或個人,同濟大學保留依法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第三十一條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如遇教育部、部分省份高考招生政策調整,同濟大學將制定相應政策,并另行公布。
第三十二條 本章程由同濟大學招生辦公室負責解釋。
同濟大學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四平路校區,郵編200092)
招生咨詢電話:021-65982643,傳真電話:021-65981513,電子郵箱:tjzsb@#edu.cn
本科招生網網址:http://bkzs.#edu.cn
監察部門監督電話:021-65980710,電子郵箱:jcc@#edu.cn
本章更新于2021年6月,最新章程以官網為準。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組織機構及職責
第三章 招生計劃
第四章 錄取規則
第五章 其他
第六章 附則
同濟大學已建成世界規模較大的“多功能振動實驗中心”、國內第一個“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國內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綜合試驗平臺”、國內第一個“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系統”以及“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細胞干性與命運編輯科學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臺。先后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工程科研攻關,取得了大跨度橋梁關鍵技術、結構抗震防災技術、城市交通智能誘導、城市污水處理、高速磁浮列車、新能源汽車、智能溫室、遙感空間信息、大洋鉆探、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等標志性科研成果。
學校長期注重發揮優勢學科和基礎研究的溢出效應,不斷拓展社會服務的形式和領域,積極為國家和地方社會建設發展作出貢獻,為“一帶一路”建設、國內橋梁與隧道、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水環境治理、抗震救災、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會、崇明生態島、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戰略需求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學校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動建設“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產值從初期2005年的不足30億元發展到2020年的495億元,開創了“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創校至今,先后培養了36萬余名畢業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企業家、醫學專家和工程技術專家。校友中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的有162人。
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中德兩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下創辦的同濟德文醫學堂。
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稱同濟德文醫工學堂。
1917年由華人接辦,先后改稱為同濟醫工學校和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23年定名為同濟大學。
1927年成為國立大學。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同濟大學經過六次搬遷,先后輾轉滬、浙、贛、桂、滇等地。
1940年,遷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堅持辦學。
1946年回遷上海以后,發展成為以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綜合性大學。
1949年,同濟大學原有的文、法、醫、理、機械、電機、造船、測繪等優勢學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體搬遷內地。同時,全國10多所大學的土木建筑相關學科匯聚同濟,使之成為國內土木建筑領域規模較大、學科較全的工科大學。
1978年,學校實行“兩個轉變”——恢復對德交流由封閉辦學向對外開放辦學轉變,拓展學科范疇由土建為主的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
1996年,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業學院并入,列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
2000年,與上海鐵道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
2002年,列為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
2003年,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管理。
2004年,列為中管高校。
2017年,列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以上信息源自官網,數據截止至2021年4月,請以官網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