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全國重點大學、軍隊重點建設院校、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全國首批開辦八年制醫學教育高校,是“紅色軍醫精神”(根脈可追溯至1931年建立的我軍第一所軍醫學?!袊まr紅軍軍醫學校)的積極倡導者和傳承者,也是“白求恩精神”的發源地。大學于2017年以第三軍醫大學為基礎重建,納入白求恩醫務士官學校、西部戰區陸軍綜合訓練基地軍醫訓練大隊、解放軍第八醫院、解放軍第二六〇醫院、解放軍第三二四醫院,形成重慶、河北石家莊、新疆呼圖壁、西藏日喀則四地部署格局,對外可稱“第三軍醫大學”。大學占地9079畝,編設基礎醫學院、軍事預防醫學系、藥學與檢驗醫學系、生物醫學工程與影像醫學系、高原軍事醫學系、全科醫學系、醫學心理系、護理系、陸軍衛勤訓練基地、研究生院、外訓大隊、士官學校、邊防衛勤訓練大隊,轄有第一附屬醫院(對外稱“西南醫院”)、第二附屬醫院(對外稱“新橋醫院”)、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對外稱“大坪醫院”)、士官學校附屬醫院、陸軍第九五三醫院、陸軍第九五八醫院。
學?,F有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700余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技術三級以上專家25人,“國家杰青”、“長江學者”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10余人次,23人入選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13個團隊入選國家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團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全國重點大學、軍隊重點建設院校、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全國首批開辦八年制醫學教育高校,是“紅色軍醫精神”(根脈可追溯至1931年建立的我軍第一所軍醫學?!袊まr紅軍軍醫學校)的積極倡導者和傳承者,也是“白求恩精神”的發源地。大學于2017年以第三軍醫大學為基礎重建,對外可稱“第三軍醫大學”。
大學是醫學類高等教育院校,占地面積9079畝,本部駐地重慶,是全軍培訓層次最多、培訓體系最全的院校之一,在全國醫學院校中始終位于第一方陣。開設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藥學、護理學、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技術、醫學檢驗技術、公共事業管理等11個本科專業。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個、專業學位類別7個、博士后流動站9個,國家重點學科13個、重點培育學科4個,軍隊“雙重”建設學科專業領域3個,重慶市“一流學科”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各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各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軍隊后勤科研實驗室1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8個學科領域進入國際ESI前1%。
現有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700余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技術三級以上專家25人,“國家杰青”“長江學者”“萬人計劃”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10余人次,23人入選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13個團隊入選國家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團隊。獲得了以7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為標志的2000多項科技獎勵。附屬醫院長期位居全國百強行列,燒傷、戰創傷、肝膽、骨科、心血管、呼吸、感染、眼科、神經等學科臨床救治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在微創外科、精準醫學、干細胞與再生醫學、腫瘤生物治療、輔助生殖、基因診治、醫療大數據應用等領域形成了一批特色前沿技術。
在80余年辦學實踐中,大學始終堅持姓軍為戰辦學方向,形成了鮮明的軍事醫學辦學特色和優勢,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歷史性貢獻。大力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軍醫,先后為部隊輸送高素質軍事醫學人才20萬名,成長出18位院士、160余位技術三級以上專家和100余位將軍,涌現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模范教師、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全軍學習成才標兵、全軍踐行強軍目標標兵個人、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陸軍“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國際南丁格爾獎獲得者等英模典型?!皠摻ìF代軍事醫學學科體系,培養新型軍事醫學人才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先后獲得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最高獎“Matlab創新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金獎等國內外學科競賽最高獎。獲得全國護理專業本科臨床護理技能大賽第一名、全國藥學專業大學生實驗技能競賽第一名、全軍首屆勇士杯軍事技能競賽野戰救護第一名。連續3年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十佳論文,并作大會報告。入選全國百篇優博論文9篇、全軍優博優碩論文104篇、重慶市優博優碩論文209篇。
先后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印中越自衛反擊戰等,忠實履行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建有全軍“衛勤綜合訓練基地”“戰創傷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和“衛生列車訓練基地”等實戰化訓練平臺,多次代表我軍赴國外執行聯合演練、國際救援、醫療服務等重大任務。作為我軍戰略衛勤力量和國家應急救援骨干力量,在抗擊非典、抗擊埃博拉、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汶川玉樹尼泊爾抗震救災等數十次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發揮了突擊隊和主力軍作用,兩次被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稱號。此外,先后5次組建女兵方隊參加首都閱兵等重大活動。
(一)招生對象
2021年,陸軍軍醫大學招收生長軍官學員和無軍籍地方本科生。
生長軍官學員:招生對象為在提前批錄取院校中報考我校的普通高中應屆和往屆畢業生。在入學后3個月內經復查復審合格的,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入伍手續,家屬享受軍屬待遇。在校期間享受軍隊院校供給制學員待遇,免交學雜費和住宿費,統一著軍裝,每月發放伙食費和津貼。學習期滿,完成培養方案規定課程,綜合考核合格,準予畢業,發給畢業證書;符合授位條件者,授予相應學士學位。八年制(本碩博連讀)學生,達到培養目標,符合博士畢業和學位授予條件者,頒發博士畢業證書,授予博士學位。畢業后按規定辦理提干手續(八年制學員在第五學年結束時辦理提干手續),分配到軍隊工作。五年制和四年制畢業學員可按規定報考碩士研究生,特別優秀的可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
無軍籍地方本科生:是貫徹落實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經中央軍委和教育部批準招收的地方本科生。招生對象為在本科第一批錄取院校中報考我校的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學生在校期間無軍籍,不享受軍人學員相關待遇,招收、培養等按照國家和軍隊有關規定執行。畢業后不入伍,面向社會自主就業,也可按相關規定報考軍隊文職人員。無軍籍地方本科生在規定的年限內達到所在專業畢業要求者,頒發陸軍軍醫大學普通本科學歷證書;符合學位授予規定者,頒發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證書。八年制(本碩博連讀)學生,達到培養目標,符合博士畢業和學位授予條件者,頒發博士畢業證書,授予博士學位。學歷、學位證書可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和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上進行認證。
(二)報考條件
1.年齡要求
生長軍官學員:未婚,考生年齡不低于17周歲、不超過20周歲(截至2021年8月31日)。
無軍籍地方本科生: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
2.政治要求
生長軍官學員:參加各省軍區(衛戍區、警備區,下同)招生工作辦公室組織的政治考核、面試,且結論為合格。
無軍籍地方本科生: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品德良好,遵紀守法,中共黨員或共青團員。
3.身心素質
生長軍官學員:參加各省軍區招生工作辦公室組織的體格檢查,身體和心理健康,符合《軍隊院校招收學員體格檢查標準》(軍后衛〔2016〕305號),且結論為醫療專業合格。
無軍籍地方本科生:體檢標準執行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教學〔2003〕3號)。根據該指導意見,除其中列舉的患有學??梢圆挥桎浫〉募膊⊥?,醫學專業對色盲、色弱及其他各類不能準確識別顏色者不予錄取。有下列情況者不宜就讀醫學類專業:任何一眼矯正到4.8鏡片度數大于800度;一眼失明另一眼矯正到4.8鏡片度數大于400度;兩耳聽力均在3米以內,或一耳聽力在5米另一耳全聾;斜視、嗅覺遲鈍、口吃;對化學物品有過敏反應。此外,考生還應身心健康,無嚴重急慢性疾病,無傳染病,五官端正,面部及身體各部位無明顯缺陷。
4.外語要求
報考生長軍官學員僅限英語考生,無軍籍地方本科生入校后外語教學為英語。
(三)招生辦法
考生須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試成績達到所在?。ê灾螀^、直轄市,下同)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線(合并錄取批次省份,按照各省相關規定執行),報考生長軍官學員考生經參加省軍區組織的政治考核、體格檢查和面試合格(報考無軍籍地方本科生不參加政治考核、體格檢查和面試),按招生計劃,在投檔考生范圍內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錄取。
(一)生長軍官學員
1.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培養在軍隊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的高級臨床醫師。畢業學員授予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
2.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培養在軍隊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的臨床醫師。畢業學員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3.預防醫學專業八年制,培養在軍隊從事公共衛生與衛生防疫工作的高級防疫醫師和教學科研人員。畢業學員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4.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四年制,培養在軍隊從事醫學檢驗工作的醫學檢驗技師。畢業學員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5.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四年制,培養在軍隊從事衛生事業管理和衛勤指揮工作的管理軍官。畢業學員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二)無軍籍地方本科生
1.基礎醫學專業八年制,培養在高?;蚩蒲袡C構等單位從事基礎醫學教學科研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2.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培養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的高級臨床醫師。畢業生授予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
3.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培養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的臨床醫師。畢業生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4.口腔醫學專業五年制,培養從事口腔常見病、多發病診治和預防工作的口腔醫學專門人才。畢業生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5.預防醫學專業五年制,培養從事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等工作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門人才。畢業生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6.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四年制,培養在各級醫療機構從事醫學影像技術的臨床、科研和教學等工作的醫學影像技術專門人才。畢業生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7.藥學專業四年制,培養從事臨床藥學、藥物質量控制與管理工作的藥學專門人才。畢業生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8.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四年制,培養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從事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和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畢業生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一)創新教育
堅持創新教育理念,把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培養能力有機結合,構建以能力為中心的本科創新教育體系。教學方法普遍采用小班教學、案例教學、研討式教學、文獻導讀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模擬訓練、翻轉課堂、慕課教學。以學生興趣為牽引,全面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大力開展學科論壇、精品研討、科研訓練、臨床志愿者等豐富多彩的創新實踐活動,不斷提升本科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
(二)聯合培養
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科研平臺和優質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醫學與理工學科交叉融合,八年制專業實施與綜合性大學聯合培養模式。
(三)英才班
以著名燒傷醫學科學家、我校黎鰲院士命名,設立“黎鰲科技英才班”,建立拔尖人才個性化培養模式,發現和培養一批立志投身醫學研究、具備創新潛質的優秀科技人才,授予榮譽學士學位。
(四)出國交流
每年選拔優秀本科生,全額資助出國訪問世界一流大學、科研院所和醫療機構,參加課程學習、參與實驗研究、開展臨床見學,不斷拓寬學員全球視野。
(五)獎學金
設立獎學金,對品學兼優的本科生實施獎勵,獎學金覆蓋范圍和金額均居全國高校前列。無軍籍地方本科生同時享受國家獎助學金體系。
本章源自官網,數據更新截至2021年6月,最新信息請以官網為準。
學校軍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形成了以戰創傷醫學、高原軍事醫學、軍事預防醫學等為代表的軍事醫學學科體系,擁有“創傷、燒傷與復合傷”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武器殺傷生物效應評估中心、亞洲較大的高原環境模擬低壓艙群,還成功研制我國首列衛生列車、我軍所有型號裝甲救護車和系列戰傷急救器材,獲得了以7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為標志的2000多項科技獎勵。
學校前身
第六軍醫大學
1946年,創建松江軍區醫學院;
1947年,創建合江地區衛生學校;
1949年,松江軍區醫學院、合江地區衛生學校合并,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衛生學校;
1949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醫科學校;
1949年,南昌醫學院(可追溯至中正醫學院)、第四野戰軍醫科學校合并,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中醫學院。
1950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醫學院;
1951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學院;
1952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醫大學。
第七軍醫大學
1941年,建立太岳軍區衛生部衛生教導隊;
1944年,更名太岳軍區衛生部看護訓練班;
1946年,更名晉冀魯豫軍區太岳衛生學校;
1948年,更名中原軍區四縱隊衛生學校;
1948年,中原軍區四縱隊衛生學校、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中留開封部分)合并組建中原大學(醫學院);
1949年,中原大學(醫學院)分出,改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
1950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衛生部醫科大學;
1951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醫學院;
1951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學院;
1952年,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軍醫大學。
合并至今
1954年,第六軍醫大學并入第七軍醫大學。
1965年,野戰外科研究所并入。
1969年,遷往上海,1975年遷回重慶。
1975年,第七軍醫大學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99年,解放軍成都醫學高等??茖W校并入,成為第三軍醫大學成都軍醫學院。
2004年,第三軍醫大學(成都軍醫學院,原解放軍成都醫學高等??茖W校部分)分出,移交地方建立成都醫學院。
2013年5月,入選第一批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
2017年6月10日0時,第三軍醫大學劃歸陸軍建制領導管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學校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
2019年5月,陸軍軍醫大學與西南大學簽署軍民融合醫學發展合作協議。
2020年1月24日晚,醫療隊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停機坪集結。除夕夜,由陸軍軍醫大學抽調精干醫務人員,組建的150人醫療隊連夜從重慶出發,飛赴武漢支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2020年5月12日,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
以上信息源自官網,數據截止至2021年6月,請以官網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