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工程大學創辦于1949年11月,是全軍著名的多兵種專業類高等教育院校,是軍隊重要的教學科研基地。校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中心城區硚口區解放大道,占地面積140多萬平方米,校園樹木蔥蘢,碧草如茵,環境優雅,景色秀麗,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學?,F有2個全國重點學科、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設備研發(實驗)中心,是軍隊重點建設院校,擁有6個軍隊重點建設學科專業、6個軍隊重點實驗室,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7個博士一級學科和5個碩士一級學科學術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開設34個本科專業,覆蓋了海軍絕大部分專業領域。電氣工程學科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10%,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3個學科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30%??杀刃赞k學指標躋身軍內領先行列,部分達到國家“雙一流”高校水平。
學校以建設世界一流海軍院校,培育一流軍事人才為目標,以培養合格的海軍建設者和未來領導者為己任,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嚴謹、求實、拼搏、創新”的校風。承擔海軍31.5%本科和41.5%研究生教育培養任務,為海軍培養了10萬余名高素質軍事人才,走出了近百位共和國將軍和6名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海軍軍官的搖籃”。
學校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近500名,90%以上具有碩士以上學歷,50%以上具有博士學歷。在這支人才薈萃的師資隊伍里,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中央委員、八一勛章獲得者馬偉明教授,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何琳教授,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東,有第21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肖飛教授,有被國家人社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的魯軍勇研究員,有“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張曉副研究員,有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擁政愛民模范、一等功榮立者官東。近60人次被評為全國、全軍優秀教師?!半娏ο到y電磁兼容創新研究群體”入選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電力集成創新團隊”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團隊獎,艦艇降噪、裝備保障等專業團隊獲得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等榮譽稱號。
學校堅持實施大科研戰略,形成了集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工程實現、服務保障為一體的科研體系。加強基礎和自主創新研究運用,積極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973”計劃等創新科研項目研究工作,承擔多個國防重點工程項目,建立的26個科研機構,已成為軍隊新裝備研發和提升戰斗力的生力軍和智囊團。2000年以來,學校先后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600多項,其中國家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軍隊(省部)級一等獎61項。學校曾參與研制了我國第一代可儲存液體火箭推進劑、第一臺“巨龍號”內燃機車?!芭灤滦凸╇娤到y”“珊瑚島礁淡水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某型雙繞組發電機系統研制”“船舶綜合電力系統”和“電力集成創新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際首創的“交直流電力集成新技術”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年度公眾關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交直流電力集成雙繞組發電機系統”入選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1949年5月,安東海軍學校創建。
1949年11月22日,在原安東海軍學校的基礎上,創建大連海軍學校,下設指揮、機械工程兩個系。
1950年12月,大連海軍學校機械工程系擴編為海軍學校第二分校。
1952年,海軍學校(機械分校)、陸軍第198師直屬機構合并組建第二海軍學校。
1954年,第二海軍學校更名為海軍機械學校。
1961年,海軍機械學校升格為海軍工程學院。
1970年,海軍工程學院、海軍通信學校(部分)、海軍軍械學校(部分)合并組建第二海軍學校。
1955年,海軍第六預備學校創建。
1957年,海軍第六預備學校、海軍炮兵學校(軍械系)、海軍海道測量訓練大隊合并組建海軍技術學校。
1960年,海軍技術學校更名為海軍軍械學校。
1969年,海軍軍械學校撤銷。
1975年,第二海軍學校升格為海軍工程學院。
1999年,海軍工程學院、海軍電子工程學院合并組建海軍工程大學。
2004年,海軍后勤學院并入海軍工程大學。
相關數據統計截止日期為2020年10月,具體請以官網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