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庫車大峽谷,屬塔里木河支流的庫車河河谷,當地的維吾爾族人稱之為“克孜利亞”,意為“紅色的山崖”,整個庫車大峽谷皆由紅色砂巖、砂礫巖構成,在天山強烈上升的過程中,這些紅色巖層發生了各式各樣的褶皺彎曲,加上水流侵蝕和風蝕,造成峽谷內奇峰異石,嶙峋百態。雖為內陸干旱地區,但峽谷內卻常年有汩汩清泉,而每當朝夕之際,風起之時,峽谷中或有霧氣升騰,或有谷鳴之聲,加上光影變幻,其神秘詭異不可言狀。峽谷今已定名的景點有神犬守谷、通天洞、旋天古堡、玉女泉等42處,其距谷口1.4公里處高約35米的崖壁上有一處唐代石窟,窟內南、北、西壁上有殘存壁畫和漢文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后兩次對大峽谷進行考察。
于百米懸崖之上,洞中有洞,直沖云霄。相傳唐朝時有12名中原漢僧到西域傳經,一路翻山越嶺、穿越大漠。歷經艱辛來到龜茲,在尋找佛緣圣山時進入大峽谷,進入通天洞。從此,化羽成仙升入天界。
傳說成吉思汗揮師西域時,古龜茲王攜帶財寶而逃,王氏貴族藏進大峪,并將財寶藏于此洞,且封閉洞口,免遭元兵搜捕。20世紀60年代曾有弟兄二人進谷尋寶,發現了藏寶洞,取走財寶遠走他鄉,僅留下至今朽在洞口下方一段木質軟梯的遺跡。后來,不斷有人進谷尋寶,可再也沒有找到第二個藏寶洞。只是意外地在谷口兩側半山坡上發現了漢代冶鐵、煉銅遺址。
在峽谷深處緊靠峰基一高約8米,寬4米山洞的圓形頂壁上,終年有泉水滴落。冬季滴水成冰,凝成一個上窄下寬、重約千斤、晶瑩剔透的巨大冰柱。每年三四月間冰體漸溶,宛如體態多姿的少女,妙不可言,故此取名玉女泉。
庫車大峽谷位于天山山脈南麓阿克蘇地區庫車縣(古稱龜茲)以北64公里處,當地景點比較分散,游客可從庫車縣包車前往觀光游覽。
天山大峽谷谷側奇峰嶙峋,爭相崛起,峰巒疊嶂,劈地摩天,崖奇石峭,磅礴神奇,神洞秘窟,各蘊其意。谷內蜿蜒曲折,峰回路轉;步步有景,舉目成趣;泉水叮咚,鳥叫蟬鳴,寒暑不浸,游人稱絕。整個峽谷猶如一條尾震天山頭,口飲庫河流(開口于庫車河),曲身九十九的巨龍劈山而臥,呼風喚雨,神秘莫測。更令人稱奇的是。距谷口1400米深處,高約35米的崖壁上,有一始建于盛唐時期,壁畫丹青的千佛洞遺址,就文字記載和繪畫藝術而言,在古西域地區至今已發現的300多座佛教石窟中絕無僅有,實屬罕見。尤以谷口處的三座山體(乃頭山、麗人山、佛面山)最為壯觀。特別在夕陽斜射,朝霞映山,極目遠眺,色艷紅天,大有不是火焰山,勝似火焰山之奇感。秘洞秘窟隱千佛1999年秋,當地一維吾爾族青年毛吐地,在上山采草藥時無意間摸進大峽谷,當他登上洞窟右側的半山腰時,突然雷鳴電閃,驟降大雨,在他進退兩難之際,有幸發現左側不遠處的峰崖上有一洞窟。為暫避陣雨,他小心翼翼地向洞口靠近,出乎意料的是,當他鉆進洞內環視四壁,竟發現這是一個從未聽聞過的千佛洞。當時,洞口堆積了不少泥土,顯然是被封閉了多年。由于此地屬庫車縣阿艾鄉所轄,故今命名為阿艾石窟。這一千佛洞的發現,拉開了神秘大峽谷擁抱游客的序幕。